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 亟待加強跨行業合作
摘自中國水泥網 來源:中國水泥網信息中心 方運田
我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被視為破解環境難題的一種新出路,不僅成為水泥行業轉型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也引起固廢行業的廣泛關注。
固廢處置行業資深人士日前接受中國水泥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利用水泥生產過程中的高溫、煙氣停留時間長的特定工況環境,以及適量固廢進入分解爐中與生料配料一起可直接煅燒成水泥熟料等因素,水泥窯具有很好的協同處置污泥、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的條件,為我國固廢處置提供了一條新的可選路子。
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已經開始從事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的研究和推廣,包括華新水泥、海螺水泥、金隅股份、中材集團等國內大型水泥企業都展開了實踐應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在一定條件下的可行性和優越性已經獲得了行業認可。然而多年來的實際推廣效果卻不盡人意。據統計,從北京水泥廠在1998年開始利用1條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窯進行廢棄物處置算起,已過了15年,也就區區20多條,年均僅投入1條。
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技術原因:在現有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項目中,有的建有繁雜的生活垃圾破碎篩分系統,有的建有獨立的污泥熱干化系統,這些前端預處理系統,其實就是使生活垃圾和污泥具備資源化利用條件的過程,也正是這點,是固廢處置行業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破解的關鍵難題之一。
其次是經濟效益原因:生活垃圾由于不分類,資源化利用困難;污泥不但出廠含水率高,而且由于管網建設不齊全,含沙量高、有機質低,這些都是因為中國特定的國情和生活方式下的垃圾與污泥品質低下所決定的。
而周國清認為,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發展緩慢,更重要的原因還與水泥企業對固廢處置市場的認識以及自身發展思路和定位有關。
據介紹,我國固廢處置行業已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到目前,技術水平和市場運營模式都已十分成熟。針對生活垃圾的處置,國家已經有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建設運行規范和完善的補償機制。污泥作為新的固廢領域,從技術發展上也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相關的法規也在陸續完善當中,市場模式也在不斷醞釀和成熟過程當中。
此前水泥企業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的技術探索(指固體廢棄物前端預處理)中,實際上是重復走了一條固廢處置行業已經走過的老路。水泥企業拋開固廢處置行業的研究成果再進行獨立重復研究實屬不智,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而且大大延誤了市場機會。
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看似是從“水泥生產”到“固廢處置”的一種跨界行為,這種跨界行為,是否意味著參與協同處置的水泥企業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固廢處置企業?
答案顯然不是。水泥企業首先要清醒認識到的是:無論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抑或是其他廢棄物,水泥企業的終極目標是生產出合格的水泥產品,其競爭對手永遠都是水泥企業,而不是固廢處置行業。
此外,還提請水泥企業必須重視幾個問題:
(一)水泥生產線量能制約著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的規模。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的規模設定須同水泥生產線量能相匹配,不可以無限放大處理能力。在已有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的項目實踐中所得到的大致數據是,沒經過預處理的固廢添加量在3%左右,經過預處理后的固廢添加量在10-15%。
(二)要重視生活垃圾和污泥中的氯、鈉、鉀含量較高對水泥質量帶來的危害。也就是說,水泥企業的核心主業是生產出合格的水泥產品,一旦水泥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其后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固廢(特別是生活垃圾)在處理處置過程中,國家都有嚴格的排放控制標準,所采用的污控標準遠遠高于當前水泥生產過程中所執行的標準要求,如果水泥行業大規模開展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或許要面臨國家要求執行更高環保標準的可能。
(四)添加生活垃圾、污泥做成的水泥產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一種產品即使品質符合各項標準,但是消費者依然可能并不接受它。如固廢行業中用生活垃圾、污泥生產的肥料,各項指標都符合質量要求,然而當消費者知道添加了生活垃圾和污泥,市場銷售馬上就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在國內外都有不少案例。
綜合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的優勢、局限和可能產生的各種因素,水泥企業的確可以根據自身所具備的條件考慮協同處置一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泥,但不宜大規模、全行業、聲勢浩大地展開,甚至擺出要取代固廢行業的態勢,那樣可能會造成有悖于行業健康發展初衷的局面。
水泥生產和固廢處置是完全不同的行業領域,如今因此而聯系在了一起,成就了兩者合作的可能。在水泥企業廣泛開展協同處置固廢之際,建議水泥企業應加強與固廢行業的合作交流,走“社會化合作,專業化生產”之路,整合社會資源,發揮行業優勢,促進產業科學、高效發展。